• 智博1919





  • EN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是最契合碳中和理念的建造方式
    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是最契合碳中和理念的建造方式
    • 来源 :中国建设报
    • 2022-08-09
    • 分享至:

    随着碳达峰 、碳中和的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落实双碳目标 、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必答卷”。实现双碳目标,涉及各个领域的工作。其中,建筑业是减少碳排放的重点领域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建筑全过程涵盖从建筑材料生产到建筑建设施工 ,再到建成后的运行等环节。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上述3个阶段的碳排放比重分别为28% 、1.0%和21.6%。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约为5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因此,建筑业要想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方发力。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的一种形式 ,更是一种方向。业内专家指出 ,我国建筑总量持续增长,目前,每年有160亿平方米的新建房屋为能源利用率较低的建筑 ,所以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大力发展包含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在内的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发展钢结构、木结构的装配式绿色建筑 ,是最契合碳中和理念的建造方式 ,符合国家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更有助于建筑业减少碳排放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 ,建设超低能耗 、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


    与新建建筑相比,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碳减排的潜力更大 。数据显示,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超过660亿平方米,且由于建成年代质量标准低、维修不及时等原因,约有60%以上的建筑是不节能建筑,可以说存量建筑是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并由此可以推断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建筑业整体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措施。


    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的“东风”,将我国当前大规模的既有建筑改造成为低碳或零碳建筑,将对有效长期控制建筑的碳排放有积极的作用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的目标。


    加强可再生能源应用


    发展以光伏应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应用 ,即充分利用城乡建筑的屋顶空间和其他可接受太阳辐射的外表面等安装光伏电池,以期解决大规模发展光电时间、空间资源不足等问题。


    业内专家表示,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建筑屋顶面积达273亿平方米,如果合理利用,年发电量可达2.95万亿千瓦时,占未来我国电力总量的23%。


    在城镇建设方面 ,经测算,我国城镇建筑屋顶光伏可开发量为8.3亿千瓦时 ,年发电量可达1.23万亿千瓦时 ,可满足城镇建筑自身30%~40%用电量。


    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以屋顶光伏为核心的可再生新型能源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提高绿色建材比重


    建材工业是支撑我国城镇建设的基础,为改善人居生活条件、治理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目前建材工业仍然处于高能耗高碳排放状态 ,因此 ,减少建材工业碳排放量,加大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比重,对整个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作用。


    同时,绿色建材也是构成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使用绿色建材 ,推动建立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绿色建造 ,可以真正实现建材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 。


    要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 。推广节能技术设备 ,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实现节能增效 。


    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条件 。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财税支持、价格政策、节能减碳标准 、节能低碳标识等方面促进建筑业节能减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用市场化手段开展建筑节能技术认定业务 ,推行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基金 ,采用建筑节能技术投融资等手段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推广建筑节能减碳新技术。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建筑业的角色至关重要 ,作为碳排放大户 ,建筑业的低碳转型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相信在各方齐心协力、“同频共振”下,建筑业一定能够扭转“大量建设、大量消耗 、大量排放”的发展方式,按照时间节点,实现双碳目标任务 。


    (作者单位为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XML地图